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径中博

风雨去也,彩虹霁月

 
 
 

日志

 
 
关于我

"径",路也。 “径中”,亦为“事业路、人生路中”,一路前行,尝多个中多味, 本博主,中高,学科带头人,名师班学员,20余年教历,课改20年,曾赴南昌学习“张富教学法”,见过“名师名校”颇多,有一点点语文见解,也参与学校管理,于农村教育现实“窘境”中开本博以一抒已见,亦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网络平台。

《台阶》、《老王》、《信客》说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0-10-09 12:14:17|  分类: 语文组备课活动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柯美林

 

《台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探究教材

《台阶》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2、探究教学目标

本单元特点是以“爱”为主题,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 激情导入: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乐《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

1、  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谁能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成为今天讲故事大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重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品味赏析:

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设计意图: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五)拓展迁移: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

(设计意图: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设计意图: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设置:

摘抄赞颂父亲的文学作品,推荐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台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谁能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成为今天的故事大王。

(三)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四)品味赏析:

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拓展迁移:

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

    (六)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设计意图: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设置:

摘抄赞颂父亲的文学作品,推荐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老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及平实朴素文字背后的善良与博大。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片断描写人物的方法,领会作者倾注在底层人物身上的深沉情感。   

情感目标: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美好的一面。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片断描写人物的方法,领会作者倾注在底层人物身上的深沉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及平实朴素文字背后的善良与博大。

三、新课讲解:

1. 作者简介:    

     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另出版有《杨绛译文集》,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2. 字词:    

蹬(dēng)车      惶(huáng)恐      田螺(luó)眼        夜盲(máng)症 

荒僻(pì)         塌(tā)败         压(yà)根儿         取缔(dì)      

凑(còu)合        镶嵌(xiāng qiàn)  冰伛(yǔ)           翳(yì)    

骷髅(kū lóu)      攥(zuàn)着      滞(zhì)笨          愧怍(zuò)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根据老王的“苦”与“善”把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应该怎样分?其中第二部分写了老王的几个片断?

 明确:    

第一部分(第1~4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苦)    

第二部分(第5~文末):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善)     

片断一:愿意给我们送冰块,车费减半。     

片断二: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片断三:“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    

片断四:去逝前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鸡蛋。

4. 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 老王的“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化大革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瞎了一只,另一只又看不清;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第二部分:    

片段1:“送冰”     

    第一个片断写老王给“我”家送冰,“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突出老王的忠厚、老实。     

片段2:“看病”     

    第二个片断,“我”与丈夫是知识分子,受到不应该有的迫害。“我”家默存(即钱钟书先生,杨绛的丈夫)上医院,老王不仅把默存送到医院门口,还坚决不收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从老王的语言上又可看出他的善良与憨厚。      片段3:    

    第三个片断写“文革”时期,载客三轮取缔了,因此老王的生计越来越艰难。老王又老又病又穷,如果不是“幸亏”有位老先生坐老王的车,他还怎么能活下去?不久老王果然病了,且总不见好。这也是为下文做铺垫。 

片段4:    

    老王去世前一天,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可就是这样,他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一瓶子香油,一包裹鸡蛋。老王认准他们一家是好人,所以知恩必报。而此时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去世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太少。

5、杨绛的文学语言沉定简洁,看似平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请体会下列语句:   

(1)“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表现老王久病之后的干瘦、脱形。    

(2)“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老王送来的鸡蛋再多,总也有个数量,作者却说多得数不清。“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作者记住的不是老王所送鸡蛋的多寡,而是其中蕴含的沉甸甸的情谊。这份情谊无法用冷冰冰的数字表示。    

(3)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强笑”是勉强的笑,对老王送我们东西感到于心不安,也为老王的善良和不幸感到凄怆与高兴,故而欲笑又笑不出,只能“强笑”。    

(4)“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却又“站着等我”。

    “赶忙止住”是出于老王真心,“站着等”是为“我”的话,是在领受谢意。    

(5)“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这句话用了夸张,再次强化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现他生活上的苦境,表现他人性上的善良。     

(6)“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6、小结:课文主体部分通过“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情,重点表现了老王善良的性格。      

 

 

 

《信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介

《信客》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以“爱”为主题,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使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2、教学目标简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二、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外反复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信客的崇高品质。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激情导入:先播放背景音乐歌曲《诚信之歌》,调节教室气氛,使学生神经放松,从而导入课文。

2、作者介绍:我们在走进《信客》前,先来认识一下它的作者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行者无疆》《出走十五年》《文化苦旅》等。

3、字词注音

   认识了作者,我们就正式走进《信客》的世界。现在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字词。

   让学生在浏览课文时找出重难点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完全投入到课文中去,还可以使他们印象深刻,更容易掌握。

嫉妒(jídù)      噩(è) 耗        猝(cù)然      伎俩 (jì liǎng)     昏厥(jué )       

颠沛  (pèi)    吊唁(yàn)     焦 灼(zhuó)   诘问(jié)       时 髦 (máo)  

唏嘘 ( xīxū )      连声诺诺 (nuò nuò)            文绉绉( zhōu )

四、回答问题:

(1)[掌握了有关字词,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一起寻找信息,回答]信客是怎样一种职业?(明确: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

(2)[哦,原来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那么,如果我要为一个落后的村子招聘一位信客,我的招聘启事应该怎么写?什么样的人才符合条件?我这里有张招聘表,大家帮我填完整吧]活动——填写招聘启事

职位

信客

学历

能识文断字

职位描述

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还要帮忙处理后事、安慰家属

职位要求(职业道德)

信,诚信,信用

(3)从我们填写的招聘启事,我们可以看出,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

明确:“信”,原文: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五、合作讨论

(1)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样刻画这位至始至终讲求诚信的信客的?重点写了他的哪些事?

   (不论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挥。)

(2)作者后来写信客不当信客后当了老师、校长,为什么他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当校长都是好样的?

明确:因为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

(3)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明确: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4)从这句话中,我们是否可以看出“作者为什么在写信客之前要先写老信客”?(适当时用“老信客的经历”来引导)

明确: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难;强调他的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5)从信客的葬礼我们可以看出信客很受人爱戴,我一名合格的、出色的信客,那么,我们从这位信客身上着手,总结一下,当一名合格的信客,将会经历什么?需要什么精神?

(学生自由发挥,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均可。)

六、总结

通过欣赏余秋雨的《信客》,了解了什么是信客以及做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具备什么素 质。我们可以从文章最后看到以诚信德名远播的信客去世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之多,可见诚信之人必受人尊重。这篇文章让我们意识到诚信对于人立足社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21世纪是个讲求诚信的时代,人无信而不立,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做一个讲究诚信的人。

七、布置作业

为这名优秀的信客写段墓志铭。

让学生为这名优秀的信客写段墓志铭,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更主要的是加深学生对信客的认识,对诚信的认识。

 

 

 

《信客》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激情导入:先播放背景音乐歌曲《诚信之歌》,调节教室气氛,使学生神经放松,从而导入课文。

2、作者介绍:我们在走进《信客》前,先来认识一下它的作者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行者无疆》《出走十五年》《文化苦旅》等。

3、字词注音

   认识了作者,我们就正式走进《信客》的世界。现在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字词。

嫉妒(jídù)      噩(è) 耗        猝(cù)然      伎俩 (jì liǎng)     昏厥(jué )       

颠沛  (pèi)    吊唁(yàn)     焦 灼(zhuó)   诘问(jié)       时 髦 (máo)  

唏嘘 ( xīxū )      连声诺诺 (nuò nuò)            文绉绉( zhōu )

四、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掌握了有关字词,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一起寻找信息,回答]

1、信客是怎样一种职业?(明确: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

2、如果我要为一个落后的村子招聘一位信客,我的招聘启事应该怎么写?什么样的人才符合条件?我这里有张招聘表,大家帮我填完整吧]活动——填写招聘启事

职位

信客

学历

能识文断字

职位描述

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还要帮忙处理后事、安慰家属

职位要求(职业道德)

信,诚信,信用

3、从我们填写的招聘启事,我们可以看出,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

明确:“信”,原文: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五、合作讨论

(1)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样刻画这位至始至终讲求诚信的信客的?重点写了他的哪些事?

   (不论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挥。)

(2)作者后来写信客不当信客后当了老师、校长,为什么他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当校长都是好样的?

明确:因为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

(3)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明确: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4)从这句话中,我们是否可以看出“作者为什么在写信客之前要先写老信客”?(适当时用“老信客的经历”来引导)

明确: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难;强调他的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5)从信客的葬礼我们可以看出信客很受人爱戴,我一名合格的、出色的信客,那么,我们从这位信客身上着手,总结一下,当一名合格的信客,将会经历什么?需要什么精神?

(学生自由发挥,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均可。)

六、总结

通过欣赏余秋雨的《信客》,了解了什么是信客以及做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具备什么素 质。我们可以从文章最后看到以诚信德名远播的信客去世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之多,可见诚信之人必受人尊重。这篇文章让我们意识到诚信对于人立足社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21世纪是个讲求诚信的时代,人无信而不立,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做一个讲究诚信的人。

七、布置作业

    为这名优秀的信客写段墓志铭。

 

 

教学反思 

终于上完《信客》《台阶》,略感轻松。这些作品是我非常喜欢的,其历史的厚重感和语言的凝重感是我以及我的学生所缺乏的,所幸在这些课上同学们与我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为作者喝彩,为当代中国有如此优秀的散文家喝彩。   

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十几年来,颇感语文老师之为难。语文课似乎人人能听,人人能评,人人都有想法的课。于是从上第一天课起,脑子里就混沌模糊,既怕误人子弟,耽误学生前程,又怕辜负学校厚望,于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此一来,甚为辛苦。然在与前辈、同行与学生的共同研讨与交流中似发现两点略有点价值的东西,一是语文课必须是基于语言文字的,二是语文课必须要达到师生共鸣的目的。   

于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上怎样的课,上哪一篇课文,我都时刻牢记:一定要把这节课上成语文课。语文者,语言文字也。当然这里特指汉语言文字,语文课不能离开汉语言文字,不能离开文本,否则就是离水之鱼,断翅之鸟。许多老师说《信客》这堂课最成功的一点就是无论对信客辛苦工作的分析还对信客优秀品格的分析都没有离开过文本,师生不断地从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无论《红楼梦》还是《阿Q正传》,它们是文学名著而不是哲学名著或心理学名著,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作者通过他们高超语言运用技巧表达他们对人、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学生从语文课上要学到的首先应该是语言与文字。虽然,这堂课在语言文字的赏析上还显得比较粗浅,但是毕竟是自己的一大进步。   

第二点深刻感悟是师生共鸣的重要性。一堂课应该是由师与生共同组成的,它不仅属于老师,也不仅属于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和谐的,心灵共通的,能产生共鸣效应的。这种共鸣效应一方面源于教师课堂上良好的提问与引导和学生的回答,但更重要的是师生间长期的交流与沟通。莫说沟通对于班主任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任课老师也同样重要。对于自己所任课的学生没有了解,没有信任,就没有师生的长期的合作,课堂也就失去了活力。常言道:“听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听”,才会“信”,才会学好。而这个“听”,源于心灵上的“听”,而非耳朵之“听”。这种境界需要的是一种融合。不幸的是,这方面,在这节课上表现得并不太好,课堂虽显热闹但深层次的沟通不足。希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越变越好。   

教学至今,深感语文教学之艰难。究竟该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尚有许多困惑,还是运用中山先生那句遗嘱勉励自己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评论这张
 
阅读(225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