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径中博

风雨去也,彩虹霁月

 
 
 

日志

 
 
关于我

"径",路也。 “径中”,亦为“事业路、人生路中”,一路前行,尝多个中多味, 本博主,中高,学科带头人,名师班学员,20余年教历,课改20年,曾赴南昌学习“张富教学法”,见过“名师名校”颇多,有一点点语文见解,也参与学校管理,于农村教育现实“窘境”中开本博以一抒已见,亦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网络平台。

中考文言文考什么?最后几天如何高效再复习?  

2013-06-04 09:20:05|  分类: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以下示例;【引自“静静的守候”】。

一、考纲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三个年级古代诗歌)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之、其、是、尔、何、孰、安、者、而、虽、乃、且、也、则、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古代诗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意境。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文言文分类示例

      偏重写人:

     1.《曹刿论战》(2012年)

     2.《扁鹊见蔡桓公》

     3.《邹忌讽齐王纳谏》(2010年)

     4.《陈涉世家》

     5.

    偏重写事:

     1.《桃花源记》

     2.《记承天寺夜游》

     3.《送东阳马生序》

     4.

     5.

     偏重写景:

     1.《岳阳楼记》

     2.《小石潭记》

    3.《醉翁亭记》

    4.《三峡》

    5.

    偏重议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鱼我所欲也》

    3.《读〈孟尝君传〉》

    4.《陋室铭》

    5.《出师表 》(2011年)

    6.

 

    三、复习方法和策略

    识记—词语、句子翻译

    1.准确掌握《中考说明》规定的考点,尤其是一些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点的句子(倒装、被动、省略、判断句等)

    2.重点词语分类总结,借助类型、用法的理解,记忆正确释义。

   识记能力

   准确翻译词语句子

 

    四、文言文考点复习例举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词语翻译

(一)通假字:

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古: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 古:近侍,近臣。

3.明日,徐公来明日 古:第二天。

4.能谤讥于市朝谤讥 古:批评议论。

 

(三)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朝:在早晨。服:穿戴。

3.私我也——私:偏爱。

4.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美: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四)其他重要实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谏,接受规劝。

2.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3.窥镜:照镜子。

4.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5.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远远地不如。

6.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7.谤讥于市朝:谤,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市朝,公共场合。

8.时时:不时,有时候。

9.间进:偶尔进谏。间,间或、偶尔。

10.期年:满一年。

 

句子翻译

(一)特殊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译文: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

(二)其他重要语句翻译。

1.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孰与,用于比较。孰,谁,哪一个

3.又弗如远甚:又远远地不如。

4.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

5.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

6.皆朝于齐: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理解概括能力

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

理解、概括的各种方法与现代文阅读相同。

写了什么:内容概括(人事景物情)

为什么写:中心理解(情思理)

怎样写的:写法特色(各种写作方法)

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写了什么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从妻、妾、客的谬赞自己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起。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除蔽纳谏——进谏的内容。

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威王虚心纳谏及其取得的巨大效果。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类比推理,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来讽谏齐王,收到很好效果。

1.邹忌比美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2.威王受蔽宫妇左右→私王朝廷大臣→畏王四境之内→求王威王除蔽及效果→国际效果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问:“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了什么?

“门庭若市” 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时时而间进”一方面说明进谏者逐渐稀少,另一方面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

“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纳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邹忌:精细、善于反思、聪明,善于进谏,有自知之明,重客观实际

齐威王:贤明,从善如流、果断

 

为什么写

本文中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运用类比推理讽劝齐王纳谏除蔽,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怎样写的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如对邹忌,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

3.结构层次别致奇异。

文章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呈现出一种别致、奇异的对称美。

①妻、妾、客是三层;

②“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

③“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

④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

⑤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朝”“旦日”“明日”是三层。

⑥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

⑦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拓展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扁鹊见蔡桓公》比较阅读

上述两篇中邹忌与扁鹊晋见的方式有何不同?结果有何差别?可以看出齐王与蔡桓公分别是怎样的人?

《曹刿论战》与《扁鹊见蔡桓公》比较阅读

上述两篇中曹刿与扁鹊晋见的方式有何不同?结果有何差别?可以看出鲁庄公与蔡桓公分别是怎样的人?

 

2013中考文言文考什么? - 永远的守候 - 静静的守候

 

  评论这张
 
阅读(14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